《 閱讀手記資訊架構學初探,資訊爆炸與技術進步所面臨問題

--

這個系列將紀錄《資訊架構學:網站、App與資訊生態系統規劃(第四版)》的閱讀筆記整理,初次寫文請不吝指教~

Photo by Robert Anasch on Unsplash

其他設計學門專注在特定產物的設計工作,資訊架構學更關心在個別產物上的語意結構,讓彼此之間協作順暢。

「為什麼我找不到我的下載清單?」

「資訊爆炸」一詞想必大家已經聽到膩了,但現在的社會正是如此,手機、平板、筆電、手錶、健康手環…各種資訊載具充斥著我們的生活,每個載具也充滿了成千上萬筆的資訊。

大量的資訊的確增進了各項生活機能,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。
但同時也衍伸出許多問題…

「疑?臉書的XXX功能在哪裡?」

「為什麼我找不到我的下載清單?」

「電腦上的功能怎麼在手機上找不到了?」

當資訊量達到人們腦力可以處理的極限後,大量的資訊就會使得我們在執行任務時,被毫不相干的雜訊所擾,使得我們很難找到真正需要的資訊,即使找到了也經常容無法理解資訊真正的意義。

而資訊架構學,就是一種使資訊好懂、好找的設計法則。解決尋找與理解資訊時所面臨的挑戰。

資訊架構學要解決甚麼問題?

Photo by Igor Miske on Unsplash

資訊超載

資訊量大量提升時,造成人與資訊之間互動方式上的改變

舉個例子
itune在過去僅是用來管理音樂檔案與燒錄光碟。而如今,itune 除了管理成千上萬首音樂,還包含了電影、電視節目、應用程式、podcast 等等各式內容。

這些內容又有各自的分類方式與商業邏輯。有些是免費收看、有些需要訂閱、有些是限時收看…,如此便產生了各種使用者與資訊的互動方式,也造成使用者在尋找特定資訊時的困擾。

「雞生蛋、蛋生雞」
面對這些過量的資訊,我們也不斷地在發明新的資訊技術來因應。而當新的資訊技術出現時,又有更多的人取得了資訊並創造出更多的新資訊,而這些超載的新資訊也使得更新的資訊技術應之而生。

如同「雞生蛋、蛋生雞」一樣的問題使得資訊架構學在科技的不斷演變中,持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
Photo by Héctor Martínez on Unsplash

更多存取資訊的管道、方式、工具

新的裝置不斷的出現,也使得跨裝置的使用上缺乏一致的使用體驗

筆電、手機、手錶等各種不同的裝置,包含了各種與資訊互動的方式。為了處理各式各樣的資訊種類與適應各種規格,各個裝置都有其獨特的操作方式及限制。

例如,你可以對著手機呼叫 Siri 來幫你增加備忘錄,但電腦顯然無法讓你這樣做;在電腦上可以展示完整的商品分類,而在手機上則被隱藏在漢堡選單中。

在切換裝置瀏覽資訊時,若使用者的操作體驗缺乏一致性,容易造成操作上的不便與困擾,讓使用者難以找到資訊。

💡這邊所指稱的一致性,包含了視覺、語意結構的編排與分類方式等等(往後篇章會有更多的解釋),並非單單指在視覺方面長得一樣,畢竟跨裝置之間的規格本就限制了是視覺呈現。

「所以我說那個下載清單到底在哪裡?」

資訊去物質化,一切變更複雜
在過去一篇故事(資訊)就對應到一本書(載體),簡單明瞭,但成本高昂且有諸多閱讀上的限制。現今電子書載具收藏無限量的書籍,背後的資訊系統也記錄著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與紀錄,成本低廉且隨時能夠閱讀。「資訊去物質化」就是在解釋資訊從人造載具脫離,進入數位世界的現象。

往後我們勢必要面對更多的資訊,而這些資訊將不再整整齊齊的待在同一個位置等著你,而是混雜於真實與虛擬世界中,如何將在不同場景/不同裝置搜尋資訊的過程變得容易且一致,對於創造良好地使用者體驗來說,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。

感謝你的閱讀,你的掌聲將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,喜歡就大聲拍手吧 👏🏻👏🏻👏🏻

下一篇將帶來資訊架構的定義與基本設計模型
首次嘗試寫文章還請多多指教~

參考資料:
資訊架構學:網站、App與資訊生態系統規劃(第四版)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