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閱讀手記 》 不就是導覽列嗎?資訊架構學的定義與設計模型
這個系列將紀錄《資訊架構學:網站、App與資訊生態系統規劃(第四版)》的閱讀筆記整理,初次寫文請不吝指教~
資訊架構設計開發之前,必須先釐清隱藏在專案計畫背後的商業目標與以及可用的資源,留意現存的內容數量與特性,盡可能預估未來一年的變化與衝擊,同時了解主要的使用者需求與資訊搜尋行為。
不就是導覽列嗎?
在上一篇,我們了解了資訊架構學要解決的問題,也知道資訊架構學是一種使資訊好懂、好找的設計法則。但這樣聽起來,一個簡單的導覽列、索引、或是網站地圖不就解決了嗎?
那它到底是什麼?
資訊架構其實沒有一句很明確的定義,根據本書的定義,資訊架構可以指…
- 一種設計行為,為多人共處的資訊空間的架構設計
- 一種設計過程與產物,是涵蓋數位與實體環境及跨媒介管道的資訊分類組織、命名、搜尋、導覽體系的總稱
- 一種科學與藝術,形塑產品資訊與體驗,使其好用、好找與容易了解
- 一個新興學科與實踐社群,專注於建立數位資訊環境中的設計與架構原則
等等等等等一下…試圖讓資訊好懂得資訊架構學,自己的定義怎麼會這麼讓人霧颯颯😱???
我們先來釐清一些基本概念~
資訊 Information
資訊(Information)與資料(Data)是不一樣的東西。
資料是事實與數字,今天的氣溫、期末考分數、人的身高等等,其特點之一是搜尋時的一對一的關係,特定的問題往往對應到特定的資料。
今天的氣溫 → 35度、你的期末考分數 → 已刪除(疑!?
而資訊是資料經過結整理與組織後的產物,資訊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樣貌呈現在你眼前,網站、APP、圖片…都是資訊。而搜尋問題與解答之間的一對一的關係也消失了。
想知道天氣的資訊,可以從氣象.exe、氣象局.com、大氣分布圖.png,找到解答,而這當然也使得搜尋的過程更加複雜了些。
結構化、組織與命名 Structuring, Organizing, Labeling
首先,面對資訊空間中各種雜亂的資訊,先決定資訊的顆粒程度(levels of Granularity,例如單字、句子、文章…各種「顆粒大小」的資訊),在將這些資訊有意義地連結在一起,就是「結構化」。
有了這些相互關聯的資訊後,將這些內容作分類,實現「組織化」,讓使用者在進入這個資訊空間時,可以馬上了解白這裡的用途並找到想要的資訊,例如:看到各種確診人數統計圖表、防疫記者會新聞稿、企業紓困方案,馬上就可以知道這是展示防疫相關資訊的網站。
最後我們給予這些分類、導覽項目一個合適的名稱,就是「命名」(Labeling)
尋找、管理與可循性(findability)
一個網站充斥著各種有用的資訊,但使用者找不到也是枉然。「可尋性」(findability)對於整個產品的易用性與使用者體驗有著重要的影響力。
你是否有在大學系上的官網找了很久關於學分規定的說明,卻一直在「課程地圖」、「學習地圖」、「大學部專區」、「學生專區」、「課程簡介」等等各種超級像的選項間跳來跳去的經驗?
使用者使用某項服務或產品的目的是要尋找解答,但卻找不到一個明明就在那裡的答案,絕對是一個糟糕的經驗。所幸使用者壓根就看不到,不然「看的到,卻吃不到」的感覺肯定更加難受。
而除了了解使用者的需求,為管理者設計一個好的管理方式也是必要的。當管理者並非資料管理的專業人士時,一個容易管理的系統自然能幫助管理者建立更好的資訊空間,進而降低使用者在尋找資訊的難度。
那我要怎麼設計資訊架構?
資訊架構的基礎設計模型,包含了使用者(User)、內容(Content)、脈絡(Context)。而這三件事同時也影響了資訊架構的品質優劣。
商業脈絡
各種網站、APP的出現必定屬於某些企業、機構、團體,而資訊架構也就因應著這些機構的背景而生。
在資訊空間中,與顧客溝通的媒介,並非老闆或主管本人,而是這些網站與APP。如同品牌與行銷的概念,網站與APP所呈現出來的資訊架構亦代表著企業的形象與特色, 用詞的語氣、長度、資訊的分類、命名、格式等等都展現了一個品牌的個性與價值。
因此,資訊架構的設計是否對應著企業的本質,是「商業脈絡」在資訊架構設計時的重要課題。上一篇所提到的跨裝置的「一致性」也與商業脈絡息息相關,裝置的限制勢必會改變資訊可被呈現的方式,也影響著企業形象的表達。
一個錯誤編排的資訊架構,與不相稱的logo、不對頻的廣告標語一樣,都會造成使用者對企業認知的混淆。
內容
人們在資訊空間上所接觸到的資訊,就是內容,包含了圖片、文字、資料等等。內容本身可以就是使用者要搜尋的目標,也可以是幫助使用者搜尋目標的工具。因此,內容的編排也是資訊架構設計重要的工作之一。
使用者
就是人,特別是會使用你的產品的終端使用者(End User),人無法像電腦一樣用線性的、理性的、相同且重複的方式去搜尋想要的資訊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搜尋習慣與目的,當你了解使用者使用的搜尋習慣、使用產品的目的時,自然就可以依照這些結論,設計便於使用者使用的系統。因此,了解使用者亦是在資訊架構設計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。
例如,當你的使用者習慣在店商隨意逛逛並迅速下訂單時(例如:蝦皮),那麼方便使用者瀏覽的功能如:搜尋、分類、展示多樣的品項會是一個好選擇;當你的使用者會詳細比較商品規格與價位時(例如:3C產品),那詳細的規格與多機種比較表更是使用者需要的。
感謝你的閱讀,你的掌聲將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,喜歡就大聲拍手吧 👏🏻👏🏻👏🏻
感謝你的閱讀,下一篇將帶來人們在資訊搜尋上的行為模式
首次嘗試寫文章還請多多指教~
參考資料:
資訊架構學:網站、App與資訊生態系統規劃(第四版)